離開小米兩年后,雷軍下鋪的兄弟、小米原副總裁崔寶秋,創業家務機器人。
這位曾在小米內部掛帥技術委員會的“教父”級人物,正式將他的人生下半場押注在了具身智能這一最火熱的賽道。
圖片
這不僅是一個資深技術高管的再出發,也標志著他的技術藍圖,從“連接萬物”進化到了“改造物理世界”。
這一次,他不再是為“AI大腦”搭建平臺,而是要親手為AI造出一個能走進千家萬戶的“身體”。
小米“技術教父”投身機器人洪流
告別了小米的龐大體系,崔寶秋選擇了一條更艱難,但也更自由的道路。
但他并非孤軍奮戰,據傳,在消息公布之前,他已與多家頂級VC進行了深入接洽,并且“融資洽談進展順利”。
這個選擇也并非突兀,早在小米期間,崔寶秋就是“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戰略最堅定的推動者。他曾說,AIoT是小米的第一戰略。但彼時的AIoT,更多是智能音箱、攝像頭、掃地機等“點”的連接。
崔寶秋顯然不滿足于此。他想要的,或許是一個能將所有“點”串聯起來,一個真正能思考、能移動、能與人交互的“AIoT終極形態”。家庭服務機器人,正是這個答案。
那個曾在小米內部推動技術變革的“教父”,如今選擇親自下場,試圖將他心中“CBA”(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與“AIoT”的藍圖,濃縮到一個能夠走進千家萬戶的智能軀體之中。
然而,投身機器人,并不是他離開小米后的第一站。
時間倒回至2023年。在離開小米后,他似乎進入了一段“靜默期”,沒有立刻投身火熱的大模型浪潮。直到新動向披露——出任國內RISC-V芯片公司進迭時空(Spacemit)的首席技術顧問。
圖片
這個選擇在當時看來耐人尋味。他選擇了一個更底層、更硬核,也更需要耐心的領域——芯片。
這與他長久以來信奉的“開源精神”不無關系,而RISC-V正是開源指令集架構的代表。
再到此番機器人創業,這位昔日雷軍下鋪的兄弟,已然開啟了他的人生下半場。
雷軍下鋪的兄弟
小米十周年官方傳記《一往無前》記載,崔寶秋是雷軍在武大時的下鋪兄弟。
圖片
2012年,他應雷軍之邀回國加入小米,之后歷任小米首席架構師、人工智能與云平臺副總裁、小米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集團學習發展部負責人。
他組建了小米人工智能與云平臺團隊,包括搭建了小米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機器學習平臺,推動了小米的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路線。
從早期的搜索與推薦系統在小米電商、金融上的應用,到2016年開始深度學習技術在各種產品落地,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武大時期,在宿舍的“臥談會”當中,他們談論的,正是幾十年后將席卷全球的黑科技。
一次,兩人因為一個問題針鋒相對,甚至打了一個賭。
崔寶秋認為,計算機處理自然語言的能力還太初級,讓機器寫作是天方夜譚。
而上鋪的雷軍,卻提出了一個極具前瞻性的觀點——只要語料庫足夠龐大,計算機就能從“庫”里抓取、拼接、組合,最終“寫”出文章。
這不僅是一場宿舍的賭局,更像一個預言。它為兩人未來幾十年的交集,埋下了一個深刻的伏筆。
畢業后,兩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雷軍留在中國,從金山“勞模”一路打拼;而崔寶秋則遠赴美國,一頭扎進了技術的最前沿。
在硅谷,崔寶秋先是在IBM負責數據庫研發,接著在雅虎打磨搜索引擎,最后在LinkedIn依舊負責研究搜索系統。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