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屏幕和一個操控桿竟然就能夠操作一臺飛行器,這太不可思議了!”
一位外國媒體記者坐在“陸地航母”的飛行器座艙內,對著極度“精簡”的駕駛室發出感嘆。更讓在場的外媒反復向匯天工程師確認的,是這款分體式飛行汽車為何能在明年就實現量產交付。

小鵬科技日外國媒體驚嘆“陸地航母”
這是11月5日小鵬科技日的現場一幕,也是外界驚嘆于中國科技企業正在形成獨立AI創新路徑的一個縮影。
科技日結束的第二天,大洋彼岸的馬斯克在社交平臺上為小鵬機器人的視頻點了個贊,并與何小鵬進行了隔空互動。這并非一次禮貌的社交,而是技術層面的互相確認——當中國的研發節奏開始進入全球創新體系的中心,技術話語權也在被新的力量重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駐美大使館隨后也在海外社交平臺發布小鵬機器人裸機訓練與登臺對比視頻,并稱其為“史上最像人類的人形機器人”。
從企業間的技術互動,到成為科技領域的一張名片,小鵬IRON的亮相不僅贏得了市場討論,也在全球科技語境中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物理AI”的存在感。

與過往六屆科技日外界將關注點放在“小鵬如何用技術武裝汽車產品”不同,今年的科技日,小鵬試圖展示的是一個更完整的生態版圖。它的定位,也由“一家面向全球的AI汽車公司”,轉向“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

促成這一轉變的底層邏輯,在于何小鵬提出的“物理AI”概念。當天,小鵬圍繞這一理念展示了多項重要應用:第二代VLA模型、小鵬Robotaxi、全新一代IRON人形機器人,以及匯天的兩套飛行體系。
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術并非停留在概念展示,而是已經具備明確的量產規劃——“物理AI”正在從實驗室走向現實世界。
從圖紙到智造,AI正重塑造車邏輯
直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汽車產業乃至整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仍主要體現在工程能力與效率體系上——從工藝標準到生產節拍,一切都遵循著“圖紙先行、工廠執行”的邏輯。
但當國家戰略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產業重心開始從復制與優化,轉向自研與智能化體系的構建。
自《“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提出以來,產業方向被進一步明確:核心系統必須自主可控;人工智能要深入實體制造環節;生產體系要具備自感知、自判斷、自迭代的能力。
這意味著,中國汽車產業正沿著一條不同于硅谷的軟件路徑,也不同于歐洲傳統機械路徑的第三條路前進——不再在圖紙上“定義產品”,而是在數據流與模型系統中“培養能力”。
在AI的驅動下,工廠不再只是流水線,而是演化為智能制造的數據中樞;車輛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能夠持續學習與進化的“物理智能節點”;行業競爭,也不再是堆料與成本的博弈,而是模型能力、算力體系、數據閉環速度與軟硬件協同深度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