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人在感嘆今年的秋天格外短暫,從短袖直接切換上了秋褲。氣象數據也印證了這種感受,9月下旬時,全國大部氣溫還普遍偏高,但10月以來,多輪冷空氣接踵而至,導致我國北方地區氣溫持續走低,入冬步伐加快。那么,秋天真的變“短”了嗎?來看氣象專家的解讀。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特聘專家朱定真:對于今年秋季是不是短了,要從兩個方面看,一個是不是入秋晚了,再一個是不是入冬正常或偏早,這都有可能造成整個秋天日期偏短。
今年入秋到底晚不晚?首先要來看如何判定“氣象入秋”。和公眾體感的“秋天”不同,根據《氣候季節劃分》國家標準,需當某地連續五天的滑動平均氣溫穩定低于或等于22℃時,才算達到入秋標準。什么是滑動平均氣溫呢?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特聘專家朱定真:為了保證不是受一兩次冷空氣的降溫影響,所以叫5天滑動平均氣溫。從某一個日期開始,以5天為一周期的滑動,逐漸來測溫度,直到低于22度的平均溫度出現了5天以上,如果是連續的,那這5天里的第一天就作為入秋日期。
我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的入秋時間大不一樣。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常年平均數據顯示,直轄市、省會首府城市中,呼和浩特、哈爾濱、蘭州、銀川等地通常是在8月中旬就早早入秋,而廣州、南寧等地則要等到10月下旬至11月,海口甚至要到11月底才進入秋季。而四季如春的昆明、高海拔地區的拉薩和西寧等地,則幾乎“常年無秋”。
受副熱帶高壓偏強偏北、冷空氣偏弱等因素影響,今年我國南方大部地區入秋時間明顯推遲。以南京為例,南京于10月18日入秋,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晚入秋的一年。而今年南京于4月29日入夏,夏季總長達167天,同樣創下歷史紀錄。
我國多地秋天呈“遲到早退”趨勢
氣象數據分析顯示,我國多地秋天不僅來得越來越晚,而且停留時間也越來越短,呈現出明顯的“遲到早退”特征。
根據氣象數據顯示,“秋來遲”的情況并非今年特有。對比1991年至2020年的平均入秋日期,我國多地入秋時間出現推遲。其中,鄭州、寧波、深圳、杭州等地的秋季推遲幅度最大,超過10天。北京、長沙、南京、合肥、烏魯木齊等城市的秋季也比之前晚了5天至9天。
相較于多地入秋時間的推遲,今年北方地區的入冬進程顯著加快。10月上旬,多輪冷空氣影響,疊加秋雨連綿、日照偏少,使得京津冀多地秋季長度明顯短于常年。以石家莊為例,其常年平均入冬時間為11月7日,而今年入冬時間提前至了10月18日,導致今年氣象意義上的秋季僅有31天,創下當地最短秋季日數紀錄。
“遲到”與“早退”的共同作用,直接導致了秋季持續時間的“縮水”。對比1961—1990年,在1991—2020年這三十年間,安徽合肥的秋季縮短了11天;北京、江蘇南京、湖南長沙以及浙江杭州等地的秋季,減少了6至7天;天津、銀川、重慶、烏魯木齊等地的秋季,也縮短了3至4天。
最后從地域分布上來看,我國大部分地區秋季的時間原本就短暫,京津冀和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多數地方,秋季時長通常在50天左右。相比之下,四川、陜西、云南等西南地區的秋季則相對較長,普遍有70至80天。其中,貴陽秋季最長,從8月底一直持續至11月下旬,常年平均有83天之長,成都以78天時長緊隨其后。
全球變暖“擠壓”了秋天
為何秋天會變得又短又晚?科學家指出,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季節的格局正在被重塑。
針對秋季“縮水”的現象,氣象專家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變暖導致的大氣環流調整。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夏季過后,太陽輻射逐步減弱,冬夏季風開始轉換,所以氣溫會自北向南逐漸降低。全球變暖,使得夏季高溫持續時間更長,而冷空氣的活躍又可能促使部分地區提前入冬,“一推一拉”效應,導致了秋季的縮短。
季節的急速轉換不僅影響體感,更對健康提出挑戰。秋冬交替時期,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波動劇烈,是心腦血管、呼吸道等慢性疾病的高發期。專家提醒公眾,特別是心腦血管等慢性病患者,需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和預警信息,及時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合理安排出行與戶外活動,以減輕氣溫驟變對身體帶來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