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現在街角那家糖炒栗子,越來越不像小時候的味道了?
不是糖少了,是味道變了。
以前那層薄薄的糖衣,一咬就裂,帶著點焦香的甜,現在有些攤子的糖,黏得像膠水,甜得發齁,還帶著一股說不清的工業味。
不是你鼻子出問題,是配方早就不一樣了。
有人用麥芽糖漿,說能多放兩天不干。
可你想想,誰會為了多放兩天,把剛出鍋的香氣給壓住?
那點延長的保質期,換的是你嘴里那一口活氣兒。
還有那些低糖版,海藻糖替代蔗糖,甜度降了四成,吃起來卻像在啃淀粉塊,沒魂兒。
炒鍋也換了。
以前是黑乎乎的鐵鍋,砂子滾得噼啪響,現在是不銹鋼的,帶紅外測溫,屏幕亮得跟超市收銀臺似的。
機器是準了,糊殼率降到2%以下,可那股子煙火氣,也一并被調成了恒溫模式。
火候太穩,反而沒脾氣。
你要是真想吃一口好的,別看包裝多漂亮,別信什么“陽光廚房”二維碼。
去那些沒招牌的攤子,看鍋邊溫度計,180到200℃之間,不冒煙,不發黑,砂子翻得像浪。
這時候的栗子,開口在三成到五成,不多不少,剛夠你用指甲輕輕一捏,殼就裂了,露出里面嫩黃的肉。
別放冰箱。
農科院說了,冷藏會讓淀粉變老,吃起來像隔夜飯。
紙袋包著,放陽臺陰涼處,第二天早上再吃,糖衣微脆,果肉還帶著溫熱,才是正經日子。
有人算過,一百克糖炒栗子兩百二十大卡,十五顆就夠了。
可誰真能數著吃?
你站在攤前,風一吹,糖香飄過來,手就伸出去了。
不是饞,是那味道,像小時候放學路上,媽媽在門口喊你吃飯的聲音——不響,但一聽見,心就落了地。
現在能吃到這種味道的攤子,越來越少了。
你要是真想找回它,別等雙十一搶券,別等外賣平臺滿減。
下午三點,去老巷子口,看那口鍋還在冒熱氣,砂子還在翻,人還在等。
那就是你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