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邀歷屆畢業班級加入慶祝母校50華誕'千班萬元'班級捐贈活動,重拾青春熾熱初心,獻禮母校五十華誕!”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信陽師范大學近日在往年畢業生中發起“千班萬元”捐贈倡議,對有意向捐贈的畢業班級,倡議捐贈目標數額不低于1萬元。針對不同額度的捐款,校方將對捐款校友進行不同程度的答謝。這一倡議引發網友質疑。校方工作人員回應稱,捐贈活動秉承自愿原則和公益性,多少不限。
既然是捐贈,就該秉持公益性的原則。既然是倡議,就該是基于情感認同的號召。劃定每班最低萬元的“任務指標”,顯然背離了捐贈的本質、曲解了倡議的本義。將以不同程度答謝捐款校友,言下之意就是誰捐款多,母校就對誰另眼相看,這種做法顯然會讓部分校友感到不適。用等級化答謝來激勵校友捐款、提升獲捐數額,多少折射出將公益精神異化為利益交換的校慶理念;“千班萬元”的倡議,即便不是攤派,也向校友施加了巨大的經濟壓力,有損母校的形象。
校慶是喜事,校友出錢出力是好事,但設置最低捐贈門檻、視捐款情況答謝,學校格局未免顯得“小氣”。再小的捐贈金額都是對母校的感恩回饋,愛心暖流往往是由涓滴善意匯聚而成。今年5月,武漢理工大學向校友發起該校合并組建25周年“5·27生日捐”活動,該活動不限捐贈金額,部分捐贈1分錢的校友同樣獲得了來自母校頒發的電子感謝證書。“不需要大額,重在參與,不以捐款為目的”,這份捐款倡議做到了對每名校友心意的平等尊重,呵護了母校與學子之間的深情厚誼,因而贏得了校友的點贊和認同。
校慶是一次對教育初心的鄭重回望,飽含對未來發展的美好憧憬,并非數字政績的展示窗口,更非校友財富的攀比舞臺。榮譽待遇不該掛鉤捐款數額,校友情誼不能被冰冷的賬目量化。讓學子“重拾青春熾熱初心”,校方先要摒棄功利心,回歸純粹的捐贈本意。借校慶之機,母校更該敞開懷抱,歡迎每一名畢業生送來的質樸關愛。即便沒有一分錢捐款,只要心懷母校,只要用在母校所學回報社會,都是對母校自然流露的情感回饋,都值得好好記錄與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