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車產業的版圖中,豐田汽車一直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堪稱行業巨擘。然而,當下特朗普政府所推行的汽車關稅政策,宛如一場兇猛的風暴,正無情地沖擊著豐田汽車,使其深陷困境。

8 月 7 日,豐田汽車公布了 2025 財年第一財季的業績報告,受美國關稅等諸多復雜因素的綜合影響,該季度公司的凈利潤出現了令人咋舌的同比下跌,幅度高達 37%,降至 8413 億日元(約合人民幣 410 億元)。面對如此巨大的利潤滑坡,豐田不得不無奈地下調了全年業績預期,預計 2025 財年的凈利潤降至 2.66 萬億日元,相較于之前,同比大幅下降約 44%。這一消息一經公布,豐田股價瞬間應聲大跌,市場的恐慌情緒可見一斑。
深入剖析該季度豐田的財務數據,其營收為 12.25 萬億日元,從表面上看,同比增長了 3.5%,似乎有向好的趨勢。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營業利潤為 11661 億日元,同比下降了 11%,營業利潤率也降至 9.5%;而歸母凈利潤更是慘不忍睹,如前文所述,同比下降 37% 至 8413 億日元。這一系列數據清晰地表明,豐田汽車在盈利能力方面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而美國關稅政策在其中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負面角色。

回顧不久前,美國與日本就關稅談判達成了協議,看似達成了某種妥協,但實際上對日本車企而言,依然壓力巨大。美國對日本征收的 “對等關稅” 定為 15%,同時日本需向美國投資 5500 億美元。在汽車領域,美國對自日本進口的汽車和零部件征收 15% 的關稅,盡管這一稅率較之前提議的 27.5% 有了大幅下調,可相較于最初的 2.5%,仍然高出了許多。這一關稅的大幅提升,直接導致了豐田等日本車企的成本大幅增加,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
當然,在這場關稅風暴中,承受壓力的并非只有豐田一家車企。從近期各大跨國車企公布的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財報來看,整個汽車行業都遭受了重創。大眾集團、梅賽德斯 - 奔馳、寶馬、現代汽車、起亞、通用汽車等主流車企的凈利潤紛紛出現了 20% - 60% 的同比下滑。而 Stellantis 集團、日產、雷諾、福特、沃爾沃汽車等企業,更是陷入了季度或半年度的虧損泥潭。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豐田的成績相較于部分同行,或許還算不上最糟糕的,但這也僅僅是相對而言。
盡管關稅影響猶如烏云般籠罩著豐田,然而豐田的可怕之處在于,即便重傷失血,其單季8413億日元凈利潤(約410億人民幣)仍碾壓一眾對手。作為對比,大眾當季192億、奔馳80億、通用136億人民幣的利潤在豐田面前相形見絀。更震撼的對比是中國13家上市乘用車企2024年凈利潤總和僅1226億人民幣,而豐田單財年凈利潤高達2323億人民幣! 這一數據進一步證明了豐田在行業整體下行的大環境下,依然能夠保持相對較高的盈利水平,其背后強大的運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面臨著關稅等諸多嚴峻挑戰,但豐田在上半年的銷量卻創下了 4 年以來同期的新高,并且已經連續 6 年穩居全球第一。數據顯示,得益于核心市場對其油電混合動力車的強勁需求,豐田在 2025 年上半年全球銷量達到 516 萬輛,同比增長 5.5%。這一成績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其在美國、日本和中國等市場的強勁銷售表現。其中在中國市場,豐田上半年銷量達 83.77 萬輛,同比增長 6.8%。其中,一汽豐田的表現尤為突出,創下合資車企銷量最大增幅,增長 16.3% 至 37.78 萬輛;廣汽豐田雖然增長幅度相對較小,微增 0.6% 至 36.42 萬輛,但也保持了穩定的增長態勢;雷克薩斯也實現了 1.3% 的增長,銷量達 8.56 萬輛。截至 7 月中旬,豐田在中國累計銷量突破 2500 萬輛。這一系列數據表明,豐田在中國市場依然擁有著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車叔總結

綜上所述,美國關稅政策對日本車企的沖擊是全方位且極為嚴重的。長期以來,日本車企一直將美國視為核心市場,對美國市場形成了高度的依賴。然而,這種過度的 “依賴” 在關稅政策的沖擊下,瞬間變成了他們的軟肋,使得風險被無限放大。豐田汽車作為日本汽車產業的領軍企業,雖然憑借自身強大的實力在這場風暴中暫時保持了相對優勢,但未來依然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和挑戰。如何在關稅政策的持續影響下,進一步優化生產布局、降低成本、提升產品競爭力,將是豐田以及其他日本車企未來需要重點思考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