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吉利銀河A7上市。售價剛一宣布,現場呼聲瞬間點燃——B級車的配置,A級車的價格。除了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口中的“五大顛覆”,更多人感受到的,是價格的顛覆。
價格,一直是車市的敏感話題。就在吉利活動的三天前,上汽集團全新MG4上市,輿論焦點依舊落在價格上。尤其是當MG品牌總經理陳萃在交流中說出“這個價格是跪著求來的”時,不少媒體現場動容——這個價格真不容易。
然而,這也引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國家有關部門不是一直在抑制內卷式價格競爭嗎?為什么企業依然在價格上大做文章?這個問題,必須放到桌面上說清楚。
市場競爭,離不開價格競爭。對消費者來說,“誰便宜買誰”是最直接的邏輯;誰反對價格戰,就跟誰急。對企業來說,利潤是生命線,賠本賺吆喝只是飲鴆止渴。對國家來說,新能源汽車是支柱產業,正處在關鍵發力期,既要推動創新,又要培育整體實力。不同立場,不同邏輯。形成共識,不是形式上的握手言和,而是明確幾條:價格競爭的邊界在哪里?什么是健康的競爭?什么是惡性的消耗?
首先,過去一段時間,汽車市場確實“亂象”頻出,惡性價格競爭是其中的典型表現。它的直接后果,是企業利潤大幅下滑,行業整體承壓。今年以來,幾部門聯合整治“內卷”,市場上比流量、比銷量、比價格的現象有所降溫。但降溫只是表面,產品高度同質化的根源依然存在。
其次,把競爭集中在價格上,本質上是行業差異化不足的結果。技術同質化、產品同質化、營銷手段同質化,最終只能在價格上找差異化。要打破這種局面,就必須回到技術和產品本身。淦家閱強調,A7從一開始就立下了技術、質量雙標桿,“五大顛覆”(空間、節能、駕控、安全、智能)是對原有技術指標的再定義,形成了差異化的領先優勢。這樣的價格,不是低價換銷量,而是技術加持下的價值體現。

全新MG4也是如此,它最大的亮點,是全球首款搭載半固態電池的量產車型。這讓人想起,當年上汽榮威RX5作為首款“互聯網汽車”亮相時的行業震動。一個是互聯網化的突破,一個是電池技術的跨越。這種由技術驅動的差異化,才是真正健康的競爭方向。
從吉利的銀河A7,到上汽的全新MG4,看似還在“卷價格”,實際上,它們的價格邏輯已經發生了變化,卷技術、卷價值成為了卷價格的前提條件。這樣的變化值得肯定,也值得別的同行學習。價格競爭并非原罪,關鍵在于背后動機。消費者看價格,是感性的;企業和行業看價格,要理性;而二者之間,還必須有“法”的硬約束。價格戰只是一個窗口,透過它,我們能看到行業的亂象:有的以假亂真,有的擾亂市場秩序,有的觸碰法律紅線。如果沒有法律這道底線,“反內卷”就只能停留在口頭上。
反內卷、整治亂象,要在如何看待價格戰上形成共識,更要在法律上守住底線: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只有這樣,價格競爭才能成為推動行業進步的動力,而不是消耗行業元氣的毒藥。